大漠戈壁抒传奇
——写在敦煌铁路全线通车之际
冬日的甘肃敦煌,气温降至零下10几度,刺骨的寒意,未能阻挡人们火一般的热情。
12月18日,备受瞩目的敦煌铁路全线通车,彻底结束了新疆、西藏乃至中亚国家之间铁路运输迂回绕行的历史。
作为敦煌铁路一名参建者,尹斌全的心里百感交集,但更多的是通车后的喜悦。
尹斌全是十一局敦煌铁路项目技术负责人,2013年,他入职的第一站,就是这茫茫戈壁滩。6年,弹指一挥间,他见证了这条铁路从无到有的全过程。
近段时间,新华社、甘肃卫视等媒体纷至沓来,作为被采访者的尹斌全,忙得不亦乐乎。面对媒体从容不迫,侃侃而谈,尹斌全已然从当初的毛头小伙,成长为一名成熟的筑路先锋。
与尹斌全一样,曾经坚守在这片热土的,还有成百上千的筑路人。他们的名字或许不被世人所铭记,却将永远与敦煌铁路一道载入史册。
艰苦博弈战沙漠
敦煌铁路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甘肃省酒泉市境内,北起兰新铁路柳沟站,经敦煌、阿克塞、肃北,穿越祁连山脉进入青海省,沿马海、大柴旦,引入青藏铁路西格段饮马峡站,线路全长671公里。十一局施工的站前工程1标位于甘肃省境内,正线长度为137.685公里,主要工程内容包括路基、桥梁、涵洞、T梁预制及架设、全线铺轨等。
敦煌铁路建设意义非凡,它是沟通新疆、青海、甘肃、西藏四省区的一条最便捷通道,一举填补了这一区域路网空白,将连接起兰新铁路和青藏铁路两大干线,在政治、经济、国防等各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。
责任重大!2013年初,十一局建设者风尘仆仆来到当金山下库姆塔格沙漠。
此时的工地,还称不上是一个工地。狂风吹着戈壁沙漠,弥漫天空的黄沙吹进了他们的嘴巴里、耳朵里、裤脚里……
再苦,也要和满山的流沙拼;再累,也要建成敦煌铁路。他们抱着坚定的信念,干劲十足。
吃水困难,打井!可在沙漠和戈壁打井,谈何容易?当地专业物探公司走遍了沿线140公里的施工路段,仅确定了一处打井点。
“你们要做好精神准备,这个井要打出水,不仅难度大,还得花不少费用。”物探公司的负责人和项目经理陈林生说。
“没水,怎么干工程?不管多深也要打出水来!”陈林生握着物探公司负责人的手说。
钻机一点点地打入千尺地下,他们向沙漠要水,成功了!清澈的井水流入了敦格工地上的一个个储水池。
一袋袋水泥从嘉峪关运来,一车车碎石从党河水库碎石场拉来,一捆捆钢筋从北京运来……拌合站拔地而起,推土机开来了,压路机驶来了,工地上热闹了起来。
整个四月,风沙肆虐。沙尘暴是这里的常客。“行人习斗风沙暗,公主琵琶幽怨多。”不仅如此,因气候干燥,海拔高,让初到此地“铁军”,无一不鼻血常流、嘴唇干裂。
万事开头难。上场伊始,项目建设面临诸多困难:项目部位置偏僻,当地资源极为匮乏,原材料无法及时供应,项目驻地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地,沟通协调难度大,线路所经之处多为牧区,千万不能无视安全问题。
目标、任务、责任,完成这些,“铁军”任重而道远!
坚如磐石破困局
破困局,十一局建设者有智有谋。
沙漠的风,正吹起漫天黄沙,阻遏着“铁军”建设沙山沟特大桥。
10.6公里的沙山沟特大桥依沙山而建,乍一来的人,感受着逶迤多姿的沙漠。然而,沙漠的炙热、沙尘暴的疯狂,却令铁建人胆战心惊。
沙山沟特大桥蜿蜒穿过库姆塔格沙漠,是我国唯一一座穿越活动性沙漠地区的特长桥梁。
松散的沙子无情地阻遏着桩基施工,沙山沟特大桥桥址位于流动沙丘链和流动沙山上,砂砾粒径较小,为第四系全新风积沙、细沙,砂砾密实度较差。
“沙山上的桩基如采用泥浆护壁成孔,灌注桩渗水将较为严重,如采用常规干法成孔灌注桩,易出现塌孔现象,埋钻的可能性极大,我们通过对施工现场认真的考察和理论研究,最终确定在原干法成孔的基础上采用钢护筒跟进的方法进行成孔。”项目总工程师史艳波说。
钢护筒跟进是以钢护筒作为护壁,对桩基孔洞进行保护,防止其塌孔的一种施工工艺,对于深层松散风积沙段桩基施工,采用钢护筒跟进技术,基本没有以往的经验可以采用。
沙山之中,响起了打拔机的轰鸣声,首个钢护筒深深打入地下。
看到此情此景,所有人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这意味着,沙山沟特大桥可以在沙漠中扎根了。
好消息接踵而来:项目以“六个第一”的好成绩领跑全线,在业主和兰州铁路局组织的平推检查和信誉评价中,均名列前茅。同时还荣获甘肃省“工人先锋号”以及兰州铁路局“标杆施工项目部”等光荣称号。
荣誉背后,是铁建人艰辛的付出。
烈日炎炎、风沙肆虐,许多“白面书生”,一夜间变成“非洲先生”。每次洗头,盆底一层黄沙。即使如此,他们没有任何怨言,义无反顾奋战在施工最前线。
成绩的背后,几多心酸、几多坚韧!因为,他们心中怀着一个梦丽的梦想:众志成城筑“天路”。
众志成城筑“天路”
筑就“天路”,殊为不易!
“烈日炙烤着大地,路边零星的花儿和叶儿,都被烫得打起了卷儿。工人脸上的汗水,像泛滥的洪水淌了下来,手中的钢管烫得仿佛要融化了一般。进入秋天,这里给人的感觉就是风沙大。狂风时而夹杂着黄沙直面扑来,让人双眼无法睁开,鼻孔里塞满了黄沙。”在一位技术人员的日记本里,描绘着这样感人的图景。
就是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下,敦格人依然热情高涨,不畏艰险地掀起大干热潮,他们鼓足干劲,力争上游,众志成城,一心为的是:在祖国的西北大漠再筑一条新的天路。
多少个日夜,项目经理陈林生、党工委书记姚向阳和他的将士们奋战在施工一线,为工程的进展精心谋划、合理布局。
戈壁滩干燥酷热的天气,是陈林生从未体验过的,原本白净的脸变得黝黑,宛如白昼突然进入黑夜,干裂的嘴唇不时上火,好几天吃不下饭,姚向阳劝他好好休息一阵子,把身体调养好,都被他婉言谢绝。
陈林生说,您这位老铁道兵书记,轻伤都不下火线,我怎么能当逃兵!一线工人顶着烈日酷暑干活都不言苦,我这一点小毛病又算得了什么,说完拿上几片消炎药,又马不停蹄奔赴工地。
“是党的力量,让大家扭成了一股绳。”谈起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时,让陈林生佩服的老书记——姚向阳,打开了话匣子。
党的建设,在敦煌铁路发挥着重大作用。一个个危难险重任务来到,是党员的先上。让姚向阳感动的是,党员们没有一个打退堂鼓的。
姚向阳,不愧是大漠戈壁上敢打敢拼的“老黄牛”。
他已在这浩瀚无边的沙漠、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,度过了5个春秋,1800多个日日夜夜,他经历过数只野狼贸然“敲门”的惊魂夜,也见证了戈壁滩上兰新高铁的奇迹。
“艳波,这小伙子不错!是个挑大梁的将才。”让陈林生、姚向阳大加赞许的项目总工程师史艳波真年轻。
当时他才35岁,却是项目技术专家级人物。
在沙山沟特大桥桩基施工过程中,由于沙漠地带桩基施工易造成塌孔,他和陈林生、姚向阳多次亲临施工现场指导施工,通过反复实践和现场施工人员的通力合作,最终采用钢护筒跟进,穿越移动沙丘与泥浆护壁旋挖钻孔相结合桩基成孔灌注技术,解决了移动沙丘上,桩基成孔施工难题。
史艳波说:“我们根据现场沙层的厚度、分布及含水率的不同,分别选择了干挖成孔、全护筒跟进、普通泥浆护壁、化学泥浆护壁、冲击钻成孔等多种特殊施工工艺,最终总结出一整套沙丘桩基的施工工艺,填补了公司在沙漠地区桩基施工的空白。”
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,多年的坚守,换来了丰硕的成果:沙山沟特大桥先后荣获“甘肃省建设工程飞天金奖”及“2018-2019年度国家优质工程奖”。
后记
“铁路修过玉门关,西出阳关会故人!”怀着国家“一路一带”战略美好梦想,中国“铁军”建筑的西部战略交通大动脉——敦煌铁路,顺应国家和平、发展、合作、共赢的时代潮流,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,正在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。
火车在沙山沟特大桥上通行
沙山沟特大桥穿越戈壁沙漠
沙山沟特大桥跨215国道连续梁施工
架梁机在沙山中挺进
沙山沟特大桥获甘肃省建设工程飞天金奖
沙山沟特大桥获2018-2019年度国家优质工程奖
相关新闻
- 2019-12-04戈壁矿业人
- 2019-11-05情注戈壁滩
- 2019-10-29戈壁滩上的“私人定制”
- 2019-10-25戈壁滩上向阳花